提振市场预期,激发企业家信心
2022年以来,纺织、木制品、快餐盒、3C电子以及部分家电企业的外贸订单都在下滑。订单量直接腰斩一半的中国企业,并不在少数。
中国固然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。但是疫情三年加速了制造业产业链转移,一方面,美国通过各种法案在其国内重建制造业产业链;东南亚、南亚国家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吸纳中国产业链的搬迁,中国外贸出口也因此承压。
疫情三年,一些中小企业因支撑不住而倒闭,一些企业家或投资者选择了“躺平”,不再有新的投资。一些企业主表示,“疫情这几年碰到了太多的黑天鹅,任凭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破局,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。”目前重要的是恢复信心,信心比黄金更重要。
2022年以来,民间投资累计增速逐月下行,从一季度的8.4%下跌到前三季度的2%。民间投资占全国投资比重也降至公布民间投资数据以来的最低点,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增速更是在5月后下挫至负增长。
我们还需要深化系列改革。比如,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更多改革,进一步推动社保体系的进步。如果养老、医疗、住房、子女得到义务教育等基本保障方面没有后顾之忧,民众边际消费倾向就会提升,就不会出现这么高的储蓄倾向,消费潜力就会进一步释放出来。
受疫情下收入预期不足等影响,2022年中国居民储蓄率增加。央行数据显示,2022年,居民存款总额新增14.9万亿元,平均每人存款8.88万元。
中国人为什么突然这么爱“存钱”了?经济学理论认为居民储蓄与收入预期、就业预期、存款利率、其他投资品收益率、社会保障水平、未来的不确定性等因素有关。近两年来,一方面受消费意愿和场景受限、房地产下行、理财破净和权益资产波动因素影响,居民的风险偏好下降;另一方面,受国内外不确定性事件冲击,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上升,转而增加预防性储蓄。因此,当前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是被动行为,未来需要稳预期、稳主体、稳信心。
综合多家投资机构的预测,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,消费场景将不断恢复,包括航空、高铁、旅游、餐饮、送货的服务行业会出现全国性的提振。如果能很好提振企业家的信心,使得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出来,就会扩大用工和就业,与数字经济、绿色低碳、智能制造、科技创新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汽车这些行业相关的企业则会在2023年首先提振。
内需亟待重启
不少业界人士认为,2023年全球经济大概率陷入衰退,外需转弱将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重要不利因素,因此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需要放在扩大内需上。而内需之中,相较于投资,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内生动力。
过去十数年,基建一直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之一。不过,随着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用递减,传统基建投资面临增长瓶颈,当前能满足收益率要求的传统基建项目越来越少。
2023年投资能够拉动GDP增长2%就很高了。2023年如要达到5.5%的经济增速,3%的增长要靠消费拉动,换算下来2023年消费要增长4.6%,这个数据比较容易达到,在疫情之前,我们每年消费都增长7%。
2022年12月,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“十四五”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目标是:促进消费投资,内需规模实现新突破;完善分配格局,内需潜能不断释放;提升供给质量,国内需求得到更好满足;完善市场体系,激发内需取得明显成效;畅通经济循环,内需发展效率持续提升。
凛冬虽寒,春归有期。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,2023年中国经济将走出一条扩内需、提信心的经济复苏之路,经济回归的春天正将临近。
网站地图 苏州通诺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2008-2021 苏ICP备2021049911号